文化大革命

關於文化大革命的內容

文化大革命的時候 是不是有所謂的 破四舊 立四新呢 那又是什麼呢
(一)文革的起因起因一︰「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生死鬥爭面對大躍進的失敗

劉少奇強調要把「新民主主義」固定下來

容許資產階級存在及肯定他們賺錢的手段。

劉少奇所走的路線被中共稱為「右傾」或「資本主義」路線。

它與毛澤東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相違背、相抵觸。

中共認為資產階級路線意圖破壞黨的革命路線

危及黨的安全

因此必須發動激烈的鬥爭

推翻「在黨內的新資產階級」﹝即劉少奇集團﹞。

起因二︰毛澤東與劉少奇的權力鬥爭三面紅旗政策的失錯

導致經濟上出現嚴重的危機

毛澤東被迫放棄國家主席的職務

退居二線

國家的實際事務交由劉少奇處理。

同時

社會上亦出現了一些直接挑戰毛澤東權威的輿論。

如劉少奇所著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書在六二年再版

特別增加了左傾主義等字句。

劉少奇更批評個人崇拜和無原則的黨內鬥爭

加上學術界和文藝界指桑罵槐的言論

令毛澤東感到大權旁落

乃藉發動文化大革命去奪權。

起因三︰毛澤東的平均主義思想毛澤東追求完美的共產社會主義

所以他於建國後即不斷發動政治運動

務求改造人民思想

向完美的烏托邦邁進。

經過十多年的改造

至一九六零年代

毛認為地主和資產階級基本消除

但他卻發現仍有一些小生產者「殘餘」下來

並把利益傳給他們的親戚子女

造成不公平現象。

這樣無疑抵觸了他理想中平等美好的共產社會的樣式

於是他發動一個文化大革命

去改造人民的世界觀、思想以至靈魂

好讓人民不偏不偏倚地向為社會主義效力。

一位學者王紹光的看法王紹光在《理性與瘋狂 ─ 文化大革命中的群眾》﹝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3年﹞一書中

嘗試把視線從領導者身上移開

觀察「群眾」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角色。

王氏認為企圖以「改造人的靈魂」或「權力鬥爭」等調子解釋文革發生原因的學者

都陷入了「毛中心論」框架中。

他們未能解釋為何文革的時間跨度十年之久

亦未能說明為何有千百萬人參加這場運動。

這些學者都假設了:1.發動者﹝即毛澤東﹞有明確的的目和總體的計劃。

2.發動者有神奇權力

能保證計劃能如他所願地實現。

3.在整個運動中

大多數人都能理解並全心全意地依循領袖的意圖和計劃。

但事實上

文革後期陷於失控

已可證以上的假設都站不住腳

「權力鬥爭」等論調就不足以為文革作全面的解釋了。

王氏以社會衝突作解釋。

這可從幾方面作說明:1.精英間的衝突:共產黨建國後

資本家、知識分子和專業人員﹝王氏稱之為「舊精英」﹞都佔有管理和技術的崗位

而新冒起的「新精英」﹝他們出身低微

曾為農民或工人﹞雖也得到不錯的待遇

但他們的子女的階級

卻比不上舊精英的優越。

這樣形成了兩批精英間的衝突。

2.群眾間的衝突:由於貧窮

共產黨建國之初不能以物質獎賞群眾

唯有以「廉價的精神獎賞」代替。

所謂「廉價的精神獎賞」

即把表現優越者評為「積極分子」

次等為「中間分子」

最差為「落後分子」

以階級劃分去獎賞「積極分子」;隨著統治時間的增加

階級劃分持續

「紅」、「黑」等標籤不斷出現

群眾所受待遇不同

終而引起社會分化及人民間的不滿。

由於精英和群眾間皆累積了不滿和矛盾

所以文革一暴發

群眾間就有很多對立和計算

群眾間的矛盾表面化、白熱化

終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文革的政治術語本部分介紹一些文革的術語!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az1014064 的頭像
    qaz1014064

    有夢最美

    qaz10140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